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又充满张力的山中夜景。
前句"永夜起松籁"中,"永夜"指漫长的夜晚,"松籁"是风吹过松林发出的自然声响。诗人用"起"这个动词,让读者仿佛看到声音从黑暗中逐渐苏醒的过程,整个山林开始有了生命的气息。
后句"满山疑雨声"制造了一个绝妙的听觉错觉。松涛声连绵不断,在黑暗中被放大,让人误以为是下雨的声音。"疑"字用得极为精妙,既写出了声音的相似,又透露出听者内心的不确定感。这种错觉让普通的自然声响顿时有了诗意。
全诗仅十个字,却通过声音构建出丰富的画面感:漆黑的夜色中,看不见的山林轮廓被风声勾勒出来,沙沙作响的松针让整个空间充满流动感。诗人捕捉了人在自然中那个微妙的瞬间感受——当视觉被黑夜剥夺时,听觉变得异常敏锐,寻常的松涛也能引发无限遐想。
这种将寻常景物写出新意的能力,正是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它不需要复杂的情节,只用一个精炼的片段,就能唤醒我们都有过却未曾留意的自然体验。
王随
(973—1039)河南人,字子正。真宗咸平间进士。累擢知制诰,以不善制辞,出知应天府,改扬州。未几,权知开封府。后历知杭州、河南府,所至有惠政。仁宗明道二年,拜参知政事。景祐二年,知枢密院事,寻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四年,以无所建树,及与同僚屡起忿争,为韩琦弹劾,罢相,出判河阳。卒谥文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