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歌
农夫楫楫清波阔,秧稻茸茸森石发。
父儿呼唤手拔齐,千把万把根连泥。
四更乘月躇陇陌,晓烟渐散东方白。
归来吃得饭一盂,担到田头汗似珠。
蹲身擘业种入士,不间朝昏与亭午。
肌肤剥裂肉起皮,烈日才阴又风雨。
秋收幸值岁稍丰,谷贱无钱私债重。
连忙变转了官赋,霜雪冰鋨愁穷冬。
吁嗟四民天地间,服田力穑良独艰。
寄言安坐西方辈,汝饱不惭吾厚颜。
父儿呼唤手拔齐,千把万把根连泥。
四更乘月躇陇陌,晓烟渐散东方白。
归来吃得饭一盂,担到田头汗似珠。
蹲身擘业种入士,不间朝昏与亭午。
肌肤剥裂肉起皮,烈日才阴又风雨。
秋收幸值岁稍丰,谷贱无钱私债重。
连忙变转了官赋,霜雪冰鋨愁穷冬。
吁嗟四民天地间,服田力穑良独艰。
寄言安坐西方辈,汝饱不惭吾厚颜。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大白话描绘了农民种地的艰辛生活,读起来像一部接地气的农村纪录片。
开篇就像个特写镜头:农民们站在泛着波纹的水田里,绿油油的秧苗像头发一样密密麻麻。父子俩互相招呼着,双手不停拔秧苗,每一把都带着湿漉漉的泥巴。这里用"千把万把"这种夸张说法,让人立刻感受到活计多得干不完。
中间部分像快进的劳动画面:天没亮就出门(四更天月亮还挂着),一直干到太阳升起。回家匆匆扒口饭,挑着担子回到田头时,汗水已经像断线珠子往下掉。农民们蹲着身子分秧插秧,从早到晚不停歇,连正午最热的时候也不能休息。皮肤晒得脱皮开裂,刚躲过烈日又遇上暴雨——这些细节像放电影一样真实。
最扎心的是丰收后的反转:好不容易盼来好收成,米价却跌得厉害。卖完粮食还了高利贷,交完官税就所剩无几,冬天只能发愁怎么熬过去。这里"谷贱无债重"六个字,道破了农民"丰产不丰收"的无奈。
结尾是诗人的感慨:世上各行各业,就数种田最苦。那些整天坐着念经的和尚(西方辈),你们吃着白饭难道不脸红吗?这个质问特别有冲击力,把对劳动者的同情和对不劳而获者的讽刺都点明了。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老农民拉家常,但每个画面都能让人闻到泥土味。最厉害的是它用种秧的"连泥带根",暗喻农民被土地牢牢拴住的人生,这种接地气的比喻比任何大道理都打动人。
刘学箕
刘学箕,生卒年均不详(约公元1192年前后,即宋光宗绍熙时期在世),字习之,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刘子恽之孙。生平未仕,但游历颇广,曾“游襄汉,经蜀都,寄湖浙,历览名山大川,取友于天下”(本集陈以庄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