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孤傲的山峰——濮公山,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它的独特魅力。
前两句勾勒出一幅苍茫的秋景:野外的池塘边,枯黄的野草蔓延到废弃的城墙边,远处水面的波光与天空交相辉映。这里用"衰草""荒城"营造出萧瑟的氛围,而"浮光点太清"又为画面增添了一丝灵动。
中间四句是诗的核心。诗人说这座山不与其他山峰为伴,独自挺立,四面都展现出险峻的姿态。这里用拟人手法,把山写成一个特立独行的隐士。接着诗人说自己因为做官偶然来到这里,远离尘嚣后,眼睛似乎都变得更明亮了,暗示这座山能让人心灵净化。
最后两句最有意境:诗人想找人问路,却发现四下无人,只有渡口边一弯新月映照着横在岸边的小船。这个画面既宁静又带着几分孤独,与前面描写的孤山形象完美呼应。
全诗通过"孤山"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保持本真的向往。那座不随波逐流的山,就像是诗人心中理想人格的化身。而结尾无人应答的渡口,又给这份超脱增添了一丝淡淡的惆怅,让整首诗余韵悠长。
张商英
(1043—1122)蜀州新津人,字天觉,号无尽居士。张唐英弟。英宗治平二年进士。调通川主簿。熙宁中以章惇荐,权检正中书礼房公事,擢监察御史里行。坐事责监荆南税。哲宗初为开封府推官,屡诣执政求进,反对稍更新法,出提点河东刑狱,连徙数路。哲宗亲政,召为右正言,迁左司谏,力攻元祐大臣司马光、吕公著等。徽宗即位,迁中书舍人,崇宁初为翰林学士,寻拜尚书右丞,转左丞。与蔡京议政不合,罢知亳州,入元祐党籍。大观四年拜尚书右仆射,变更蔡京所为,为政持平。为台臣疏击出贬。后还故官职卒。谥文忠。有《神宗正典》、《无尽居士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