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行孝文

夜半子,孝养父母存终始。
百年恩爱暂时间,莫学愚人不欢喜。

现代解析

这首《十二时行孝文》以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人生道理。诗的开头“夜半子,孝养父母存终始”直接点出了核心主题:孝顺父母。这里“夜半子”指的是深夜时分,象征着无论何时何地,孝顺父母都应始终如一,不应因时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接下来的“百年恩爱暂时间,莫学愚人不欢喜”则进一步强调了孝顺的珍贵和短暂。人生百年,看似漫长,但与父母的恩爱时光却非常短暂。诗人告诫我们,不要像那些愚昧的人一样,不懂得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光,最终后悔莫及。

整首诗通过对比“孝养父母”的恒久与“百年恩爱”的短暂,提醒我们珍惜与父母的每一刻,用心去孝顺他们。这种情感的表达既朴实又深刻,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它不仅仅是对孝顺的呼吁,更是对人生短暂、亲情珍贵的深刻反思。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