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坐在河边时看到的壮阔自然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超然心境。
前四句写黄昏到夜晚的景色变化:四周山色渐暗,太阳被暮色吞没,河面却因夜色反光显得格外明亮,仿佛整个世界都被白光笼罩。这里用"一白欲无地"的夸张手法,突出夜色中河光的耀眼夺目。
中间四句是全文高潮:诗人低头看到水中倒映的繁星,恍惚间以为整片星空坠入了河里。这种"水中捞星"的奇妙错觉,把浩渺的夜空与静谧的河面融为一体。此刻开阔的景色与开阔的心境相互交融,让人感觉直达天地初开的混沌之境。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要不是听见树林后传来打铁的叮当声,几乎忘记人间烟火的存在。这个细节突然把读者从仙境拉回现实,形成强烈反差,更衬托出前文描绘的景色有多么令人忘我。
全诗最妙处在于: 1. 用"坠落的星空"这样大胆的想象,把寻常夜景写出奇幻感 2. 通过"白光淹没大地"的夸张描写,展现夜色中河面的神奇反光 3. 结尾用人间声响作对比,反而强化了自然之境的空灵 4. 文字干净利落,不用生僻字,却营造出极强的画面感和意境
宋濂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浦江(今浙江浦江县)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他的代表作品有《送东阳马生序》、《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