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望千佛山

岩岩神岳开朝霞,冠裳罗列天孙家。曾峦北拱作屏卫,日稽帝力钦重华。

山人终古事耕凿,深居时复游麇。题名千佛昧所始,神斤鬼斧谁搜爬。

十方刹土不可计,各各会合来无遮。自然师子交露帐,一尘一佛参兜沙。

祇洹具足曼陀雨,大地涌出青莲华。我来渴仰一无语,两行古柏森排衙。

堂皇愔愔似方丈,指麾灋雨驱药叉。此邦吏敝民亦窳,如一箴艾砭症瘕。

刑期无刑辟止辟,我闻如是非毗邪。但咒钵云作甘𩆩,长我黍稷滋桑麻。

河灉濋澜各遵轨,毋使赤子为鱼蛙。佛天锡福我弭患,茫茫愿力真无涯。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雨后千佛山的壮丽景色,同时融入了作者对民生、佛法和社会治理的思考。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1. 自然景观的壮美(前八句): 诗人用"朝霞中的神山"开篇,把千佛山比作天上织女的家,山峰像排列整齐的官员。北面的山峦像屏风护卫着主峰,太阳升起时更显庄严。这里住着世代耕作的隐士,偶尔还能看到麋鹿出没。"千佛"的题名不知始于何时,那些精妙的石刻仿佛是鬼神雕琢的。

2. 佛教圣地的感悟(中间八句): 诗人描写这里如同无数佛国交汇的圣地,自然形成的景观就像佛家的宝帐,每一粒尘土都蕴含着佛性。雨后山间弥漫着曼陀罗花的香气,整座山仿佛一朵盛开的青莲。诗人怀着虔诚而来,看到两排古柏像卫兵般肃立,寺庙庄严如方丈居所,能驱散邪恶带来法雨。

3. 民生关怀的升华(最后八句): 诗人笔锋一转,想到当地官吏腐败、民生困苦,就像需要针灸治疗的病人。他认为刑罚的目的是为了最终不需要刑罚,这种理念与佛法相通。诗人祈愿佛法能带来及时雨,滋润庄稼,让河流安流不泛滥,百姓免于水患。最后表达"佛赐福、我除患"的宏大愿力,将个人感悟升华为普度众生的慈悲情怀。

全诗的魅力在于: - 画面感极强:从朝霞山峰到古柏寺庙,宛如一幅水墨长卷 - 巧妙融合:自然景观与佛教意境浑然一体 - 思想深刻:由景生情,最终落脚于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 语言生动:用"神斤鬼斧"形容石刻,用"箴艾砭症"比喻治民,既形象又深刻

诗人通过登高望远的经历,完成了从赏景到悟道再到忧民的思想升华,展现出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