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心是佛颂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
若知无佛复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
法身佛,没模样,
一颗圆光含万象。无体之体即真体,
无相之相即实相。非色非空非不空,
不动不静不来往。无异无同无有无,
难取难舍难听望。内外圆通到处通,
一佛国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
一个身心万个同。知之须会无心法,
不染不滞为净业。善恶千端无所为,
便是南无及迦叶。
若知无佛复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
法身佛,没模样,
一颗圆光含万象。无体之体即真体,
无相之相即实相。非色非空非不空,
不动不静不来往。无异无同无有无,
难取难舍难听望。内外圆通到处通,
一佛国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
一个身心万个同。知之须会无心法,
不染不滞为净业。善恶千端无所为,
便是南无及迦叶。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即心是佛颂》用大白话讲,核心思想就是:真正的佛性不在外面找,而在于认清自己的本心。下面拆解几个关键点:
1. 破除迷信 开头就说"心"和"佛"这些概念都是人为造出来的标签("妄物"),就像指着月亮的手指不是月亮本身。真正要悟的是:放下对"佛"和"心"的执着,才能见到真相。
2. 佛性的真实样子 用比喻说真正的佛性像一颗会发光的圆球("圆光"),它没有固定形状却包含一切。就像水没有固定形状却能变成任何容器里的样子,这种"无相之相"才是事物的本质。
3. 超越对立 用"非...非..."的排比句强调佛性超越所有二元对立:不是物质也不是虚空,不动却包含一切运动。就像镜子照物却不留痕迹,它包容万物却不被任何概念框住。
4. 微观见宇宙 最震撼的是"一沙一世界"的洞察:一粒沙里能看见整个宇宙,每个人的身心都相通。这就像全息照片的碎片仍包含完整图像,说明万物本质上是统一的。
5. 修行秘诀 最后给出实操方法:用"无心"态度生活——不刻意追求善也不故意作恶,像云朵自然飘过天空。这种不较劲的状态,才是真正的清净智慧。
全诗用日常事物作比喻,把深奥的佛理说得像聊家常。核心就是教人放下概念执着,在平凡生活中见本性,就像认清大海的本质后,就不会再纠结浪花的形状了。
张伯端
张伯端(公元983年— 1082年),一说(公元984年—1082年),道教南宗初祖,字平叔,号紫阳、紫阳山人,后改名用成(或用诚)。人称“悟真先生”,传为“紫玄真人”,又尊为“紫阳真人”。临海(今属浙江)人。自幼博览群书,学贯古今中外,涉猎诸种方术。张伯端与杏林翠玄真人石泰、道光紫贤真人薛式、泥丸翠虚真人陈楠、琼炫紫虚真人白玉蟾被奉为“全真道南五祖”(“北五祖”为:东华帝君王玄甫、正阳帝君钟离权、纯阳帝君吕洞宾、纯佑帝君刘海蟾、辅极帝君王重阳)。张伯端真人之师为刘海蟾,桂林刘仲远真人系张伯端真人所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