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亭柳

拂水斜烟一万条,几随春色倚河桥。
不知别后谁攀折,犹自风流胜舞腰。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的景象,通过柳树的形象表达了时光流逝和离别的情感。

首句“拂水斜烟一万条”描绘了柳枝在风中摇曳,轻拂水面的情景。这里的“斜烟”形容柳枝随风飘动的样子,像一缕缕轻烟,展现了春天的柔美和生机。

第二句“几随春色倚河桥”进一步点明了时间和地点,柳树随着春天的到来,依偎在河桥边。这里不仅描绘了柳树的位置,也暗示了春天的美好和宁静。

第三句“不知别后谁攀折”转向了离别的情感。诗人感叹,不知道在分别之后,这些柳枝会被谁攀折。这里的“攀折”象征着离别后的未知和惆怅,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担忧和对过去的怀念。

最后一句“犹自风流胜舞腰”则用“风流”和“舞腰”来形容柳枝的柔美。即使经历了离别,柳枝依然保持着它的风采,比舞者的腰肢还要柔美。这里通过对比,强调了柳树的坚韧和美丽,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柳树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对离别的感伤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惜。诗中既有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也有对情感的深刻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的追求。

赵嘏

赵嘏(约806年——约853年),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 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 留寓长安多年, 出入豪门以干功名, 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 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 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于任上。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