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典故,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民生疾苦以及个人抱负的复杂情感。
首先,开篇“缁衣之后赋无衣”借用《诗经》中的典故,暗示了国家动荡、百姓困苦的现实。缁衣代表官府,无衣则象征民众的贫乏,作者在这里表达了对国家现状的忧虑。
接下来,“王室安知晋郑依”继续深化这种忧虑,提到王室是否意识到晋国和郑国曾经依赖的关系,暗指国家需要团结和依靠。这里作者似乎在提醒当权者,不要忽视民众的力量和国家的根基。
“淝水八千思偃伯,丹徒十万尽忘饥”这两句用了历史典故,淝水之战和丹徒之战,分别指代历史上的重大战役。作者通过这些典故,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战争的反思。他希望国家能够安定,百姓不再受战争之苦。
“喜看猿鹤从公乐,更觉莼鲈到处肥”则转向了自然景象,猿鹤象征着山林间的自由,莼鲈则是江南的美味。这里作者通过描绘自然的美好,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只有在国家安定的情况下,百姓才能享受这样的生活。
最后,“泉楮未通民力乏,梦怀远志忆当归”回到现实,提到泉水和楮树(一种造纸用的树)未通,暗示了民力的匮乏。作者在梦中怀抱着远大的志向,却只能回忆当归(一种中药,也有回归之意),表达了对现实困境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望。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历史典故、自然景象和现实困境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个人抱负的追求。它既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富有艺术感染力,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
王遂
王遂,字去非,一字颖叔,枢密副使王韶之玄孙,后为镇江府金坛人,宋代名臣。 嘉泰二年进士,调富阳主簿,历官差干办诸司审计司。绍定三年,知邵武军兼福建招捕司参议官。后任工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