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冬官尚书黄公见寄诗韵

昔年杖节抚南夷,瘴雨炎风肯惮危。每夜篝灯筹国事,随时焚草畏人知。

蛮方已喜标铜柱,汉殿重看赐玉枝。恨乏坚䂥付彝老,为镌德政去思诗。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位官员在南方边疆的艰苦工作和卓越贡献,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佩和怀念。

第一句“昔年杖节抚南夷”,说的是这位官员曾经手持官印,前往南方边疆安抚当地的少数民族。这里的“杖节”象征着权力和责任,“抚南夷”则指他努力调和边疆的民族关系。

第二句“瘴雨炎风肯惮危”,描述了南方边疆恶劣的自然环境,瘴气和炎热的风让人难以忍受,但这位官员并不畏惧危险,依然坚守岗位。

接下来的“每夜篝灯筹国事,随时焚草畏人知”,说的是他每天晚上都在灯光下思考国家大事,随时准备为国家的利益而操劳,甚至不愿让别人知道他的辛苦。这里的“焚草”暗指他处理事务时的谨慎和隐秘。

“蛮方已喜标铜柱,汉殿重看赐玉枝”这两句,说的是他在边疆的治理取得了成功,当地人民对他表示感激和尊敬,朝廷也对他给予了高度的认可和赏赐。“标铜柱”象征着边疆的安定,“赐玉枝”则代表朝廷的嘉奖。

最后一句“恨乏坚䂥付彝老,为镌德政去思诗”,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官员的遗憾,因为缺少一种坚固的石头来记录他的功绩,只能用诗歌来镌刻他的德政,以此表达对他的怀念和敬仰。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一位官员在边疆艰苦工作的描绘,展现了他的无私奉献和卓越成就,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佩和怀念之情。诗中的意象和情感都深刻而感人,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这位官员的伟大和作者的深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