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公子奔狄图邀端父御史同赋

杌隉居蒲日,艰难奔狄时。
天方兴伯者,数子实从之。
岁久丹青暗,人贤简册悲。
至今绵上路,犹忆介之推。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晋国公子重耳(后来的晋文公)流亡狄国的故事,用绘画和历史的视角表达了对忠臣贤士的怀念。

前四句说重耳在蒲城遭遇政治危机,被迫逃往狄国。这是上天要让他成为霸主(伯者),所以一群贤士追随他。这里用"天意"来解释历史走向,强调重耳虽处困境但注定不凡。

后四句转到画作本身:年代久远,画作颜色褪色(丹青暗),但贤人的故事留在史书(简册)里让人感慨。最后用"绵上路"(晋国地名)和介之推(割肉救主的忠臣)作结,说明直到今天,人们经过这些地方还会想起当年的忠义之士。

全诗巧妙连接历史事件(重耳流亡)、艺术载体(古画)和永恒价值(忠贤),通过褪色的画作反衬不朽的精神。就像我们看到老照片会想起祖辈的故事一样,诗人通过古画引发对历史人物的追思,传递了"真正的英雄不会被时间遗忘"的信念。

赵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