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修行高深的禅师形象,通过日常景物传递禅意。
前两句说禅师在石臼边修行多年,功行圆满,却不在意"祖师"这样的虚名——强调真正的修行者不追求外在名誉。
三四句用自然景象比喻禅心:人间琐事像春风一样来了又走,而禅师的心境却像夜月般清澈永恒,体现超脱世俗的宁静。
五六句写实景带禅趣:清泉从石缝流出(象征天然本心),老旧的饭钵镇守山城(暗喻禅师用朴素生活守护佛法)。
最后两句最妙:梅花开放本是喜事,禅师却"冷看",因为明白花开花落都是自然规律;"纷纷事送迎"暗指世人忙着迎来送往、追逐名利,而禅师只是淡然旁观。
全诗用石臼、春风、夜月、清泉、老钵、梅花等平常事物,层层递进地塑造出一位不慕虚名、看透世事、内心澄明的得道高僧形象。语言看似简单,却把"禅意"化入生活细节中,让人感受到"平常心是道"的哲理。
刘黻
(1217—1276)温州乐清人,字声伯,号蒙川、质翁。少读于雁荡山僧寺,理宗淳祐十年试入太学。以上书忤执政,安置南安军。及还,复极言政治得失。以材署昭庆军节度掌书记,由学官试馆职。历监察御史,改正字,官至吏部尚书兼工部尚书、中书舍人。元兵陷临安,陈宜中谋拥二王,迎黻共政,行至罗浮病卒。有《蒙川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