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令 赠通庵
太初一点,本灵明、元自至纯无杂。
执着些儿千里远,悟得只消时霎。
方寸中虚,纤尘不立,何用调庚甲。
承当得去,目前方信无法。
个中显诀难传,无名可唤,贵在心通达。
信手拈来君荐取,无罅岂容针剳。
人我山头,是非海里,更要知生杀。
养其无象,忘形灵地开发。
执着些儿千里远,悟得只消时霎。
方寸中虚,纤尘不立,何用调庚甲。
承当得去,目前方信无法。
个中显诀难传,无名可唤,贵在心通达。
信手拈来君荐取,无罅岂容针剳。
人我山头,是非海里,更要知生杀。
养其无象,忘形灵地开发。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百字令 赠通庵》主要探讨了人生与修行的哲理,表达了对内心纯净与觉悟的追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诗词开篇提到“太初一点,本灵明、元自至纯无杂”,意思是人的本性原本是纯净无瑕的,像最初的状态一样灵明。然而,人常常因为执着于某些事物,导致偏离了这种纯净,就像“执着些儿千里远”。但作者认为,只要我们能觉悟,回归本心,这种偏离其实是可以很快纠正的,即“悟得只消时霎”。
接下来,诗词强调内心的平和与空灵,说“方寸中虚,纤尘不立”,意思是内心的空间宽广无碍,没有任何杂念。作者认为,真正的修行不在于外在的仪式或规矩,而在于内心的清净,因此“何用调庚甲”,意思是无需刻意追求外在的调和。只要我们能够真正承当起这种内心的清净,就会明白“目前方信无法”,即真正的修行没有固定的法则。
诗词的后半部分进一步探讨了修行的本质。作者提到“个中显诀难传,无名可唤,贵在心通达”,意思是真正的修行秘诀无法用语言传递,也没有固定的名称,关键在于心灵的领悟。修行者需要“信手拈来君荐取”,即随时随地去体悟,而不能有丝毫的执着,因为“无罅岂容针剳”,意思是修行的心境应该像无缝的天衣,不容半点杂念插入。
最后,作者提醒我们,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是非之中,要懂得取舍和判断,即“人我山头,是非海里,更要知生杀”。修行的目标是“养其无象,忘形灵地开发”,即培养一种无象无形的心灵境界,超越外在的形相,让内在的灵性得以开发。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修行的核心在于内心纯净与觉悟,超越外在的执着和是非,最终达到心灵的自由与通达。它提醒我们,修行的真正力量来自于内在的领悟,而不是外在的形式。
李道纯
李道纯 ,湖南都梁(武冈)人,宋末元初著名道士。字元素,号清庵,别号“莹蟾子”。精于内丹学。李道纯博学多才,他的内丹理论兼容并包,系统非常完整。其师王金蟾为道教丹功南宗白玉蟾之弟子。李道纯融合内丹道派南北二宗。其内丹理论以“守中”为要诀。 故后人称其为内丹学中的中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