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六首

其一
楚材称晋用,
秦臣即赵冠。
离宫延子产,
羁旅接陈完。
寓卫非所寓,
安齐独未安。
雪泣悲去鲁,
凄然忆相韩。
唯彼穷途恸,
知余行路难。

其二
畴昔国土遇,
生平知己恩。
直言珠可吐,
宁知炭欲吞。
一顾重尺璧,
千金轻一言。
悲伤刘孺子,
凄怆史皇孙。
无因同武骑,
归守霸陵园。

其三
榆关断音信,
汉使绝经过。
胡笳落泪曲,
羌笛断肠歌。
纤腰减束素,
别泪损横波。
恨心终不歇,
红颜无复多。
枯木期填海,
青山望断河。

其四
摇落秋为气,
凄凉多怨情。
啼枯湘水竹,
哭坏杞梁城。
天亡遭愤战,
日蹙值愁兵。
直虹朝映垒,
长星夜落营。
楚歌饶恨曲,
南风多死声。
眼前一杯酒,
谁论身后名。

其五
周王逢郑忿,
楚后值秦冤。
梯冲已鹤列,
冀马忽云屯。
武安檐瓦振,
昆阳猛兽奔。
流星夕照镜,
烽火夜烧原。
古狱饶冤气,
空亭多枉魂。
天道或可问,
微兮不忍言。

其六
日色临平乐,
风光满上兰。
南国美人去,
东家枣树完。
抱松伤别鹤,
向镜绝孤鸾。
不言登陇首,
唯得望长安。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庾信的《咏怀六首》是一组充满亡国之痛与身世飘零感的诗作,用现代视角可以这样理解:

第一首:身份错位的痛苦 像楚国人才被晋国使用、秦国臣子戴着赵国的帽子,诗人以"借来的身份"比喻自己被迫为敌国效力的尴尬。他用历史人物子产、陈完的流亡经历自比,哭诉像离开故土的鲁国人、失去韩国的贵族,最后用"穷途恸哭"的典故,道出天下无人理解自己的孤独。

第二首:知遇之恩成追忆 回忆过去君主对自己的重视(像得到尺璧美玉),对比现在沦为"吞炭毁容"的刺客般忍辱偷生。借刘孺子(汉室后裔被贬)、史皇孙(无辜被害)的典故,表达对故国覆灭的哀伤,最后怅叹自己再不能像司马相如那样荣归故里。

第三首:塞外思乡的煎熬 描写被扣留在北方的痛苦:家乡音信断绝,胡人的音乐让人落泪,思念使人消瘦(腰瘦了,眼睛哭坏了)。用"精卫填海"的典故,说明知归乡无望却仍不甘心,就像期待枯木能填平大海一样执着。

第四首:战争带来的集体创伤 以秋天凋零的景象起兴,用湘妃哭竹、杞梁妻哭城的传说,比喻百姓在战争中的悲痛。描写战场凶兆(彩虹映军营、流星坠营地),暗示天命不在自己故国。最后借酒消愁,暗讽那些不顾身后骂名的好战者。

第五首:强权碾压的残酷 用周郑交恶、楚秦争霸的历史,比喻小国遭遇强权的碾压。具体描写战场恐怖画面:攻城梯如鹤群排列,战马如乌云集结,瓦片被战鼓震落,野兽般厮杀。最后质问天道何在,却又不敢深言,体现对现实的绝望。

第六首:物是人非的怅惘 表面写长安风光依旧(平乐宫、上兰观),实则暗示故国消亡:美人离去暗示君主被俘,枣树完好反衬人事全非。用"孤鸾绝镜"比喻失去伴侣,最后登上高山却只能遥望长安,表达有家难回的永恒遗憾。

整体魅力: 这组诗用大量历史典故和自然意象,把个人亡国之痛升华为时代悲剧。就像用"借古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让读者看到战乱中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诗中"枯木填海""孤鸾照镜"等意象,既唯美又深刻,把绝望中的执念表现得淋漓尽致。

庾信

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兰成,北周时期人。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他以聪颖的资质,在梁这个南朝文学的全盛时代积累了很高的文学素养,又来到北方,以其沉痛的生活经历丰富了创作的内容,并多少接受了北方文化的某些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面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