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节有感二首(八月二日为明皇千秋节)

自罢千秋节,频伤八月来。先朝常宴会,壮观已尘埃。
凤纪编生日,龙池堑劫灰。湘川新涕泪,秦树远楼台。
宝镜群臣得,金吾万国回。衢尊不重饮,白首独馀哀。
御气云楼敞,含风彩仗高。仙人张内乐,王母献宫桃。
罗袜红蕖艳,金羁白雪毛。舞阶衔寿酒,走索背秋毫。
圣主他年贵,边心此日劳。桂江流向北,满眼送波涛。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杜甫在唐玄宗李隆基的生日“千秋节”时所写,表达了他对盛唐繁华的怀念和对国家衰落的感伤。

首先,杜甫提到自“千秋节”不再举行后,每逢八月他都会感到伤感。他回忆起过去的盛世,那时的宴会场面多么壮观,但现在一切都已化为尘埃。他用“凤纪”和“龙池”这样的皇家象征,来暗示曾经的辉煌已被战乱和劫难摧毁。

接着,杜甫描绘了湖南湘江边的泪水,以及远在陕西的楼台,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同情。他提到“宝镜”和“金吾”,这些都是皇家的象征,暗示着昔日的荣光。然而,这一切都已不复存在,诗人只能独自哀叹岁月的流逝。

在第二部分,杜甫描绘了皇宫中的奢华场景:高耸的云楼、彩色的仪仗、仙乐飘飘、王母献桃。他还描写了舞者、马匹等细节,展现了宫廷生活的繁华。然而,这一切都与现实形成鲜明对比,诗人感叹如今的皇帝已不再是昔日的圣主,边疆的将士们正承受着沉重的负担。

最后,杜甫以桂江的波涛作结,象征着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他眼中满是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波涛滚滚,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忧愁。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比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衰败,表达了杜甫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盛世的无限怀念。诗中的情感深沉,语言优美,既展现了个人的哀思,也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