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词二首 其一

夭夭花里千家住,总为当时隐暴秦。
归去不论无旧识,子孙今亦是他人。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桃花源般的理想世界,但暗含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前两句"花里千家住,总为当时隐暴秦"用桃花源典故,说这里的人家都是为躲避秦朝暴政而来。表面写世外桃源的美好,实际暗示暴政逼人逃离的现实。

后两句笔锋一转:"归去不论无旧识,子孙今亦是他人"。意思是就算回到故乡,不仅没有故人相识,连自己的子孙后代都已变成陌生人。这里道出一个残酷真相:逃避虽然能保全性命,但代价是与原有世界彻底割裂,连血脉亲情都会随时间消逝。

全诗魅力在于: 1. 用美好意象反衬沉重主题,桃花源的"花"与"暴秦"形成强烈对比 2. 揭示逃避的代价:暂时的安宁换来永恒的孤独 3. 短短四句完成从理想描绘到现实批判的转折,留下深刻思考空间

本质上,这不是单纯的隐逸赞歌,而是对乱世中人生选择的深刻叩问:当世界不容身时,我们究竟要付出多大代价才能获得安宁?这种思考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施肩吾

施肩吾(780-861),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进士,唐睦州分水县桐岘乡(贤德乡)人,字希圣,号东斋,入道后称栖真子。施肩吾是杭州地区第一位状元(杭州孔子文化纪念馆语),他集诗人、道学家、台湾第一个民间开拓者于一身的历史人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