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丙午题雨山词。一九六六年

紫藤满架春风,翠阴花妥闲帘户。
诗人老矣,唾壶愁击,阑干慵抚。
兰菊传芳,琳琅锵韵,云情烟绪。
似龙洲才气,龟溪逸调,又还是,蘋洲谱。
赣水瑶源碧注。
念天涯、关山羁旅。
韩泷宦梗,楚庭乔木,可堪回顾。
尽洗西江,高眠南涧,相从樽俎。
奈流离暮齿,平生萧瑟,剩兰成赋。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于1966年,作者借景抒情,通过描绘暮春时节的紫藤花架,表达了自己年老漂泊的复杂心境。

上阕开头用"紫藤满架春风"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但紧接着"诗人老矣"四个字突然转折,带出全篇的苍凉基调。作者用"唾壶愁击"(敲打痰盂排遣愁绪)、"阑干慵抚"(懒得倚靠栏杆)这些细节,生动展现了老年人的疲惫与愁闷。

中段提到"兰菊传芳""琳琅锵韵"这些美好意象,其实是反衬自己才华无处施展的遗憾。就像古代文人龙洲、龟溪那样有才情,最终却只能像普通乐师一样谱写寻常曲调,暗喻自己怀才不遇的处境。

下阕通过"赣水瑶源""韩泷宦梗"等地理意象,写尽漂泊天涯的孤独。作者想效仿古人隐居南涧、把酒言欢的闲适生活,但现实却是"流离暮齿"(晚年仍在流浪),只能像南北朝时期的庾信(兰成)那样,用文字记录自己的凄凉。

全词最打动人的是那种"不服老却不得不服老"的矛盾心理。紫藤花开得越灿烂,越反衬出诗人的落寞;年轻时有多大的抱负,晚年就有多深的遗憾。这种用明媚春景反衬暮年悲凉的手法,让整首词充满了动人的张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