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影摇红
一朵鞓红,宝钗压髻东风溜。年时也是牡丹时,相见花边酒。初试夹纱半袖。与花枝、盈盈斗秀。对花临景,为景牵情,因花感旧。
题叶无凭,曲沟流水空回首。梦云不入小山屏,真个欢难偶。别后知他安否。软红街、清明还又。絮飞春尽,天远书沉,日长人瘦。
题叶无凭,曲沟流水空回首。梦云不入小山屏,真个欢难偶。别后知他安否。软红街、清明还又。絮飞春尽,天远书沉,日长人瘦。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一位女子在春天赏牡丹时触景生情,思念旧人的故事。我们可以分几个层次来理解:
上片(前段)是回忆: 开头用"鞓红"(深红色牡丹)和"宝钗"两个细节,立刻勾勒出春日里盛装打扮的女子形象。她头发上的金钗在春风中微微晃动,画面鲜活生动。接着回忆去年同样的牡丹花期,她和心上人在花丛边饮酒约会。那时她第一次穿上轻薄的纱袖春装,和牡丹花比美——"盈盈斗秀"四个字特别灵动,既写花也写人,把少女的娇俏和花儿的鲜艳融为一体。
下片(后段)写现实: 笔锋转到眼前,说当初在树叶上题诗传情(古人浪漫的传情方式)也没能留住爱情,就像流水经过弯曲的沟渠终会逝去。"梦云"两句用比喻说美梦难再续,两人终究没能长相厮守。最动人的是结尾:女子惦记着分别后对方是否安好,眼前又到清明时节(暗示时间流逝),柳絮纷飞中春天将尽。天遥地远收不到书信,漫长的白昼里,人因思念日渐消瘦。
全词妙在: 1. 用牡丹贯穿始终,既是实景又是象征,花越艳越衬出人事已非 2. 对比手法强烈:去年花下的甜蜜约会与今年独赏花的凄凉 3. 细节传神:纱袖、题叶、絮飞等具体意象让情感更真实 4. 层层递进:从赏花到忆旧,再到担忧牵挂,最后落到"人瘦",情感浓度逐渐加深
就像我们翻看旧照片时,某个熟悉的场景突然勾起往事,甜蜜中带着酸楚。这首词把这种人人都体验过的情感,用牡丹、春风、柳絮等古典意象表达得既唯美又深刻。
孙惟信
孙惟信 (公元1179年~1243年)字季蕃,号花翁,开封(今属河南)人。生于宋孝宗淳熙六年,卒于理宗淳祐三年,年六十五岁。以祖荫调监,不乐弃去。始婚于婺,后去婺出游。留苏、杭最久。一榻外无长物,躬婪而食。名重江、浙间,公卿闻其至,皆倒屣而迎长。长身缦袍,气度疏旷,见者疑为侠客异人。每倚声度曲,散发横笛;或奋袖起舞,悲歌慷慨。终老江湖间。淳祐三年客死钱塘,年六十五。有《 花翁词 》一卷,已佚。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有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