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日谒文山先生祠,时于中丞方议重修,用杜诗蜀相原韵
信国孤忠汗简寻,荒祠凭吊剧萧森。
旌旗曾仕吴疆色,丝竹空埋鲁壁音(自注:祠为长洲旧学。)。
斜谷出师原比烈,睢阳仗节本同心。
榱崩栋折劳兴复,瞻拜遗容一振襟(比以忠武、雎阳,恰如分量。)。
旌旗曾仕吴疆色,丝竹空埋鲁壁音(自注:祠为长洲旧学。)。
斜谷出师原比烈,睢阳仗节本同心。
榱崩栋折劳兴复,瞻拜遗容一振襟(比以忠武、雎阳,恰如分量。)。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拜谒文山先生(文天祥)祠堂时有感而作,表达了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全诗用典自然,情感真挚,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段(前四句)写祠堂现状: 诗人用"孤忠汗简"形容文天祥的忠诚永载史册,而眼前荒凉的祠堂却显得冷落萧条。这里用"旌旗"暗指文天祥当年在江南抗元的壮举,而"丝竹"则比喻他的精神如同藏在墙壁中的古乐,虽然暂时被埋没但终将重现。
第二段(五六句)赞颂英雄气节: 把文天祥比作诸葛亮(斜谷出师)和张巡(睢阳守将),说他们同样具有为国捐躯的壮烈精神。这两个历史人物都是宁死不屈的典范,这样的比喻既贴切又充满力量。
第三段(最后两句)写重修意义: 诗人看到祠堂年久失修(榱崩栋折),感慨重修工程的意义重大。当他瞻仰文天祥遗像时,不禁肃然起敬,整衣肃立。这个细节描写生动展现了英雄精神对后人的感召力。
全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不只是简单歌颂英雄,更通过破败祠堂与伟大精神的对比,让我们思考该如何传承这种爱国情怀。诗人用"一振襟"这个动作收尾,既是对英雄的致敬,也暗示这种精神能激励后人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