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寅六月既望得子异书,写示今岁元夕七律一首,即用其韵赋怀平社诸吟侣 其二 (1950年)
八表休论隘与宽,幽人一笑等槐安。
鲲身何日来相狎,蝶梦吾徒醒已寒(台中多蝴蝶,号称蝶国。)。
儿女喜俱成长大,音书懒更话艰难。
移情却是成连曲,极目云涛默倚阑(杨南孙台中。)。
鲲身何日来相狎,蝶梦吾徒醒已寒(台中多蝴蝶,号称蝶国。)。
儿女喜俱成长大,音书懒更话艰难。
移情却是成连曲,极目云涛默倚阑(杨南孙台中。)。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写于1950年,是作者收到友人书信后的感怀之作。全诗通过几个生动的画面,表达了乱世中知识分子复杂的心境。
前四句用"鲲鹏展翅"和"庄周梦蝶"的典故,暗喻时局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渺小。"八表"指天下,说无论世道宽窄,智者都能像在槐树下安睡一样超脱。台湾被称为"蝶国",但诗人说我们这些清醒的人只感到寒意,暗示对现实的无奈。
中间两句突然转到家常话题:孩子们都长大了,但懒得在书信里诉说生活艰难。这种日常细节的插入,让沉重的话题有了人间烟火气,更显真实。
最后两句最精彩。诗人说真正打动他的是成连(暗指友人)的曲子,于是独自倚栏远望云海。这个画面既孤独又壮阔,把知识分子的忧思与对远方的牵挂,都凝练在"默倚阑"的动作里。
全诗妙在举重若轻,把家国情怀、人生感慨藏在日常对话和自然意象中。不用激烈言辞,却通过蝴蝶、云涛这些柔美意象,传递出深沉的时代悲凉,展现了中国文人特有的含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