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四首

飞瀑挂高崖,幽禽响虚谷。
怜此一片景,借得数掾屋。
涧木卧槎牙,岩花散芒馥。
策杖从所之,偶到南山麓。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中幽静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向往。

诗的开头,诗人用“飞瀑挂高崖”来描绘瀑布从高崖上飞流直下的壮丽画面,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接着,“幽禽响虚谷”则描写了山谷中幽静的鸟儿鸣叫声,营造出一种宁静、空灵的氛围。这两句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山中的静谧与美丽。

接下来,诗人表达了对这片景色的喜爱:“怜此一片景,借得数掾屋。”诗人因为喜爱这里的风景,所以在这里借了几间小屋子居住,想要长久地享受这份宁静与美好。这里的“怜”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深情厚谊,而“借得数掾屋”则展现了诗人简朴的生活态度。

然后,诗人继续描写山中的景物:“涧木卧槎牙,岩花散芒馥。”这里的“涧木”指的是山涧旁的树木,“槎牙”形容树木枝干交错,显得古老而苍劲。“岩花”则是指岩石缝隙中绽放的花朵,“芒馥”形容花香浓郁。这两句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山中的自然之美,既有古老树木的沧桑感,又有花朵的生机与芬芳。

最后,诗人写道:“策杖从所之,偶到南山麓。”诗人拄着拐杖,随意漫步,偶然间来到了南山的山脚。这里的“策杖”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偶到”则带有一种随遇而安的意味,说明诗人并不刻意追求什么,而是顺其自然地享受山中的美景。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山中景色的热爱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诗中没有华丽的辞藻,而是用平实的语言描绘出山中的宁静与美丽,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读者在阅读这首诗时,仿佛也能跟随诗人的脚步,感受到山中的清新与宁静,体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

释圆悟

释圆悟,号枯崖,福清(今属福建)人。能诗画,喜作竹石。理宗淳祐间住泉州光福寺,有《枯崖集》(《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卷一○《泉州重修兴福寺记》),已佚。《画史会要》卷三有传。今录诗二十九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