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定太学生·湖州士子

湖州士子,姓外不详,
宁宗嘉定间有戏和杨长孺诗。整风了《鹤林玉露》乙编卷一。

现代解析

这首《喜定太学生·湖州士子》是南宋时期一位湖州读书人调侃官员杨长孺的诗。虽然原诗文本没有完整保留下来,但通过背景可以推测它的核心特点:

1. 幽默讽刺的基调
从"戏和"二字可以看出,这不是正经的唱和诗,而是用玩笑方式模仿杨长孺的诗风。古人写"戏作"往往表面轻松,实则暗藏机锋,可能讽刺了杨长孺某些官僚做派或附庸风雅的姿态。

2. 文人的文字游戏
宋代太学生常写这类戏谑诗,就像现在的段子手。他们善于把严肃的官场现象用双关语、夸张比喻写成打油诗,既展示才学又发泄不满。比如可能把官员比作"戴乌纱的猴子"这类意象。

3. 史料中的鲜活片段
这首诗被《鹤林玉露》记载,说明它反映了当时文化圈的真实生态——下层文人用幽默消解权威,这种"以下犯上"的俏皮话其实展现了南宋文化活力的另一面。

4. 失传诗的现代启示
虽然具体词句失传,但这种创作思路至今常见:比如用网络热梗吐槽领导,或把严肃事件改编成鬼畜视频。本质上都是普通人用智慧温和反抗权威的方式。

这类诗的价值不在于文学高度,而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八百年前知识分子既依附体制又调侃体制的矛盾心理,以及他们用幽默保持精神自由的小智慧。

詹琰夫

詹琰夫,字美中,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隐居不仕。宁宗嘉定九年(一二一六)于武夷山重葺止止庵,延道士白玉蟾居之,为道家之学。事见《武夷山志》卷八《止止庵记》、附录《补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