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灵岩登天平山次柳道传韵

范公命世才,志欲清禹甸。高名冠礼闱,直道行谏院。

气节凛霜柏,精神烂岩电。常怀天下忧,每恨党锢传。

买田赡贫族,貤恩贲幽竁。致君岂无术,不采羞自荐。

身未安朝廷,勋已树方面。稍亏一篑成,俄感两楹奠。

相业贻后昆,源深流益衍。峨峨天平山,先茔神所恋。

灵斿溯天风,□捷百夫牵。堂高庙貌尊,寺近法轮转。

帘静香更清,庭幽香逾茜。侯邦秩春祀,辟户丹青绚。

系牲有丰碑,孰敢易以面。忠孝结人心,异代民不倦。

兹游及初夏,乔木鸟声啭。遗搆指吴宫,往事鄙勾践。

至今十载后,红膏汗苍巘。青松自高卧,日出露光泫。

衣从空翠沾,杯带流霞咽。溪声碎珠玉,势若疾飞霰。

肩舆去如飞,侧径不容眄。人归华表鹤,石化洞中燕。

惟有白云居,不知陵谷变。一亭俯流泉,颇觉游览便。

龙门快先登,卓笔喜遥见。山形如罘罳,回合护台殿。

一宿赞公房,莲花催晓箭。芳题勒岩壁,清饮却歌扇。

平生子长游,奚暇论封禅。纪行诗固奇,属和语多谚。

真同雩咏归,宁狂不为狷。识琴谁似邕,知玉莫如卞。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元代文人游览天平山时所作,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历史人物范仲淹的敬仰,同时融入了对自然美景的感悟。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追怀范仲淹(开头到“异代民不倦”)
诗人用通俗的语言赞美范仲淹的品格和功绩:他是治国之才,心系天下,像寒冬的松柏一样刚正不阿。诗中提到他买田救济穷人、敢于直言进谏,即使遭遇政治挫折(“党锢”指东汉迫害士人的事件,这里比喻范公的处境),依然坚持理想。他的忠孝精神感动百姓,死后祠堂香火不断,说明真正为民的人会被世代铭记。

第二部分:登山所见(“兹游及初夏”到“不知陵谷变”)
诗人描写初夏登山时的景色:鸟鸣、松林、晨露、溪流如碎玉飞溅,用“肩舆去如飞”表现山路陡峭。这些画面充满动感,比如“红膏汗苍巘”形容山石在阳光下像渗出汗珠,生动有趣。他还联想到历史典故(如吴宫、勾践),但认为自然永恒(青松、白云)而人事易变,透露出超脱的心态。

第三部分:归途感悟(“一亭俯流泉”到结尾)
诗人在山亭俯瞰泉水,遥望龙门峰等景观,感叹山势如屏风环绕寺庙。最后一夜借宿僧房,晨起题诗岩壁,以“宁狂不为狷”自比——狂者进取,狷者保守,表明自己更愿像孔子赞赏的“雩咏归”那样,在自然中寻找真趣,而非追求功名(封禅是帝王祭天仪式,暗指功利之心)。

全诗亮点
1. 人物与自然交融:既写范仲淹的精神不朽,又写山水之美,两者都体现了“超越时间”的力量。
2. 语言鲜活:如“溪声碎珠玉”把水声比作打碎的玉器,“红膏汗苍巘”用拟人化写山色,通俗又新颖。
3. 哲理自然流露:通过对比历史兴亡和永恒的自然,传递淡泊名利的价值观,结尾“宁狂不为狷”更是直白表达个性。

这首诗适合慢慢品味,既能感受到山水之乐,又能体会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敬慕和自身洒脱的人生态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