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月亮的变化,隐喻了人生的起伏和世事的无常。首先,诗人描绘了月亮在夜空中的轻盈和明亮,给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感觉。然而,接下来诗人提到,月亮虽然常常圆满,但这种圆满却会带来衰老的象征——“华发”,暗示了美好的事物往往伴随着不可避免的流逝。
接着,诗人进一步探讨了月亮的圆缺变化。月亮不圆时会逐渐变圆,而一旦达到圆满,又开始逐渐缺损。这种循环往复的变化,象征着人生的起伏和世事的无常。诗人通过月亮的圆缺,表达了对人生中得失、成败、荣辱等变化的深刻感悟。
最后,诗人将月亮的圆缺与人世间的变化联系起来,指出人生的种种境遇也是如此,充满了不可预测的起伏和变化。这种“倚伏情”即是指人生中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关系。诗人通过月亮的比喻,传达了一种对人生无常的哲理思考,提醒人们要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变化,理解其中的深刻道理。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月亮的意象,巧妙地将自然现象与人生哲理相结合,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洞察和豁达态度。
曹松
曹松(828——903),唐代晚期诗人。字梦徵。舒州(今安徽桐城,一今安徽潜山)人。生卒年不详。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而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