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扬州的一幅风景画,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首联“廿四桥边草径荒,新开小港透雷塘”,写的是扬州的二十桥附近,草径显得荒凉,新开的小港穿过雷塘。这里通过“荒”和“新”的对比,展现了扬州的历史变迁和自然景观的变化。
颔联“画楼隐隐烟霞远,铁板铮铮树木凉”,则进一步描绘了扬州的景致。画楼在远处若隐若现,烟霞缭绕,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而铁板铮铮的声响和树木的凉意,则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和清凉。
颈联“文字岂能传太守,风流原不碍隋皇”,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文字无法完全传达太守的风采,但风流人物并不因历史的变迁而受到影响。这里,作者似乎在思考历史人物和文化传承的问题。
尾联“量今酌古情何限,愿借东风作小狂”,则是作者情感的抒发。在衡量古今、斟酌情感的过程中,作者的思绪无限延伸,他希望能借助东风的力量,抒发一下自己的小狂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扬州的风景和历史,表达了作者对扬州的热爱和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同时,也展现了作者的情感世界和个性魅力。诗中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扬州的魅力和作者的情感。
郑燮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