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丘而望远海
轩皇且战且学仙,桥山弓剑攀龙髯。吁嗟政彻不及此,扶桑沧海空青天。
沙丘之云茂陵树,万弩射鱼气张怒。童男未返青雀遥,银雁金凫起泉路。
琼田草不死,蓬莱尘不飞。丹丘灵药如可致,千秋万岁讵相辞。
汾阴宫,琅琊碣,石麟秋草莽萧萧,铜仙望断咸阳阙。
不见当时九鼎我,鼎湖云气时明灭。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古代帝王追求长生不老为主题,通过对比神话传说和现实结局,揭示了权力与欲望的虚幻性。
开篇用黄帝(轩皇)的传说切入——这位帝王一边打仗一边学仙术,死后桥山陵墓只留下弓箭和龙须的传说。诗人感叹后世帝王(如秦始皇、汉武帝)的政治手段还不如黄帝,他们派船队去东海寻仙(扶桑、沧海),最终只看到一片空荡荡的青天。
中间部分列举了帝王求仙的典型事例:秦始皇在沙丘去世,汉武帝茂陵的树木已长大,他们曾用万箭射鱼的夸张方式寻仙,但徐福带走的童男童女(青雀代指船队)再没回来。只有陵墓里的金银陪葬品(银雁金凫)陪伴他们走上黄泉路。
接着用神话反衬现实:仙人居住的琼田仙草不会枯萎,蓬莱仙山没有尘土,但现实中哪能找到这些?诗人讽刺说:如果真有不死药(丹丘灵药),帝王们当然愿意用"万岁"的称号来交换。
结尾通过历史遗迹的荒凉景象强化主题:汾阴宫、琅琊碑这些帝王工程,如今只剩石麒麟伴着秋草,连汉武帝建的铜仙人都被搬走了。最后以九鼎(象征王权)的消失和鼎湖(黄帝升仙处)云雾的忽明忽暗作结,暗示一切终将烟消云散。
全诗用神话与历史交织的手法,通过"求仙"这个切入点,展现了再强大的权力也敌不过时间流逝的深刻哲理。帝王们耗尽民力追求长生,最终只留下荒芜的遗迹,这种反差构成了诗歌最大的讽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