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寄东山禅师》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在山林中隐居的禅师的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禅师的敬仰和向往。
首先,诗中提到“高卧西林月”,意思是禅师在高高的西林中,静静地躺着,与明月为伴。这展现了禅师远离尘嚣、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状态。接着,“孤閒独见君”表明禅师独处时,只有你偶尔能见到他,突出了禅师的孤独与超然。
“杖藜探涧水,攲枕看山云”这两句,描绘了禅师日常生活的细节。他拄着拐杖去探访山涧中的溪水,或者斜靠在枕头上,悠闲地看着山间的云彩。这些动作体现了禅师的闲适与自在,他对自然的亲近和对生活的淡然态度。
“鹿过何人见,猿啼只自闻”这两句,则进一步强调了禅师的隐居生活。山林中的鹿经过,很少有人能看到;而猿猴的啼叫,也只有禅师自己能听到。这说明禅师生活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与世隔绝,只有他自己与大自然为伴。
最后两句“篇章知几首,寄我莫辞勤”,诗人表达了对禅师的敬仰,希望禅师能多写一些诗篇寄给自己,展现了诗人对禅师智慧的渴望和尊重。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禅师在山林中的隐居生活,展现了禅师超然物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对禅师的敬仰之情。诗人用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宁静、淡泊的山居图,让人感受到一种远离喧嚣、回归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杨蟠
章安人,字公济。仁宗庆历六年进士。为密、和二州推官。诗为欧阳修所称。苏轼知杭州,蟠通判州事,与轼唱酬甚多。历知寿州卒。平生为诗数千篇,号《章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