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题武功姚主簿

亭午无公事,垂帘树色间。僧来茶灶动,吏去印床闲。
傍竹行寻巷,当门立看山。吟诗老不倦,未省话官班。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夏日午后,诗人在衙门里悠闲自得的生活场景。诗中没有复杂的典故和晦涩的词汇,语言清新自然,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热爱自然的生活态度。

首联“亭午无公事,垂帘树色间”,写的是正午时分,衙门里没有公务要处理,诗人便放下帘子,静静地欣赏窗外的树影。这里通过“无公事”和“垂帘”两个细节,表现出诗人在繁忙公务之余的片刻悠闲,也暗示了他对官场生活的淡然态度。

颔联“僧来茶灶动,吏去印床闲”,写的是有僧人来访,诗人便煮茶待客;而当官吏离开后,印床(官府办公用具)便闲置下来。这两句通过对“茶灶动”和“印床闲”的对比,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生活节奏:既有与僧人的清谈雅趣,也有处理公务时的从容不迫。

颈联“傍竹行寻巷,当门立看山”,写的是诗人在竹林中漫步,寻找幽深的小巷;或者站在门前,眺望远处的山峦。这两句通过“傍竹”和“看山”这两个动作,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也传达出一种闲适自得的心境。

尾联“吟诗老不倦,未省话官班”,写的是诗人虽然年事已高,但吟诗的兴致丝毫不减,而对官场上的升迁贬谪却毫不关心。这两句点明了全诗的主旨:诗人对诗歌创作的热爱远胜于对官位的追求,表现了他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轻松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在夏日午后的悠闲生活和他对自然、诗歌的热爱。诗中没有过多的说教,而是通过具体的场景和动作,传达出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给人以轻松愉悦的感受。

朱庆馀

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宝历二年(826)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见《唐诗纪事》卷四六、《唐才子传》卷六,《全唐诗》存其诗两卷。曾作《闺意献张水部》作为参加进士考试的“通榜”,增加中进士的机会。据说张籍读后大为赞赏,写诗回答他说:“越女新装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值万金。”于是朱庆馀声名大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