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生机的寺院景象,通过青桐树、凌霄花、绿叶和井华等自然元素,展现了寺院中的清新与恬淡。
首句“青桐双拂日”描绘了两棵青桐树高大挺拔,枝叶繁茂,仿佛能拂拭到太阳,给人一种宏伟而庄严的感觉。接下来的“傍带凌霄花”则描绘了凌霄花攀附在青桐树旁,增添了生机与色彩,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美丽。
“绿叶传僧磬,清阴润井华”这两句进一步通过绿叶和清阴来传递寺院的宁静与和谐。绿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传递僧人的诵经声,给人一种心灵的宁静与洗涤。而清阴则滋润着井水,使之更加清澈甘甜,象征着寺院中的纯净与滋养。
最后两句“谁能事音律,焦尾蔡邕家”则引用了古琴的典故,暗示着寺院中不仅有自然的美景,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蔡邕是东汉时期的著名琴家,他的焦尾琴被誉为绝世名琴,这里暗示寺院中或许也有精通音律的高僧,为寺院增添了更多的文化魅力。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寺院中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寺院的宁静、和谐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宁静与洗涤。
李颀
李颀(690-751),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有争议),唐代诗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