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仙 秋日游金陵黄氏废园

秋士心情,况遇著、客里西风落叶。
惆怅侧帽行来,隔溪景凄绝。
没半点、空香似梦;
只几簇、野花如血。
莎草寒幽,石烟荒淡,莺蝶飞歇。
试问取、旧日繁华,有饼媪、浆翁尚能说。
道是廿年弹指,竟风光全别。
真不信、寻常亭榭,也例逐、沧桑棋劫。
何怪宋苑陈宫,荒蛄吊月。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一个失意文人在秋天游览金陵(今南京)一座荒废园林时的所见所感。全篇用通俗自然的白描手法,通过今昔对比,传递出深沉的世事无常之感。

上片写眼前荒园实景:开篇"秋士心情"四字定调——一个本就忧郁的文人,偏又遇上萧瑟秋风和满地黄叶。"侧帽行来"这个细节生动,歪戴帽子漫无目的行走的形象,活画出主人公的落寞。溪水对岸的景色更显凄凉,园中连当年若有若无的花香都消失了,只剩几丛野花红得刺眼,像血一样扎眼。杂草带着寒意,石阶蒙着青苔,连莺蝶都不愿停留——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破败的秋园图。

下片转入历史追问:作者向还住在附近的老人们打听园林旧事。卖饼婆婆和卖茶老翁见证过这里二十年前的繁华,但如今风光全非。最触动的是"寻常亭榭"这句:连普通建筑都逃不过岁月摧残,就像棋盘上被吃掉的棋子。结尾升华到历史维度——宋代的宫苑、陈朝的宫殿,如今不也只剩蟋蟀在月光下哀鸣吗?这种沧桑感不是刻意夸张,而是通过具体的老人口述、亭榭变化等细节自然流露出来的。

全词妙在将个人感伤与历史兴亡完美融合。没有直接抒情,但每个景物选择(如"野花如血")、每个生活化场景(如询问老人),都让读者真切感受到时间的力量。最后用蟋蟀鸣叫收尾,余音袅袅,比直接说"多么悲哀啊"更有感染力。这种通过小园荒废写大时代变迁的手法,既真实又深刻,普通人读来也能产生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