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蝉

人行沌口三程路,蝉作阳关第四声。
待到日夕蝉歇处,无端促织替渠鸣。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作品描绘了作者在旅途中听到蝉鸣的场景,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声的欣赏和对旅途的思考。

“人行沌口三程路,蝉作阳关第四声”这两句,作者用“三程路”来形容旅途的漫长,而“阳关第四声”则指蝉鸣的此起彼伏。这里,作者巧妙地将蝉鸣比作阳关的乐声,赋予其一种旅途伴侣的意味,仿佛蝉也在为旅人送行或陪伴。

“待到日夕蝉歇处,无端促织替渠鸣”这两句,作者描绘了日落时分蝉声渐歇,而促织(即蟋蟀)开始鸣叫的情景。通过“无端”一词,作者表达了自然之声的交替和轮转,是无需人为干预的。这里,作者对自然之声的细腻观察和描绘,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整首作品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作者通过蝉鸣这一自然之声,寄托了自己对旅途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思考。同时,作品也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引导读者去欣赏和珍惜身边的自然之声。

郑清之

郑清之(1176—1251)南宋大臣。初名燮,字德源、文叔,别号安晚,庆元道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嘉泰二年进士及第。历官光禄大夫,左、右丞相,太傅,卫国公(齐国公)等。淳祐末年,元兵大举侵宋,郑清之进十龟元吉箴劝帝励精图治,未能实施,而后退仕隐居,諡忠定,著有《安晚集》六十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