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同年郑祥先辈归汉南①

年来惊喜两心知,高处同攀次第枝。
人倚绣屏闲赏夜,马嘶花径醉归时。
声名本是(一作自)文章得,藩阃(一作溷)曾劳笔砚随。
家去恩门四千里,只应从此梦旌旗。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与朋友郑祥先分别时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有对朋友未来前程的祝福,同时透露出对自身境遇的感慨。

诗的开头写诗人与郑祥先之间的深厚友谊,两人多年来心意相通,共同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他们曾一起登高望远,象征着共同奋斗、追求理想的时光。

接下来,诗人描绘了分别时的场景。夜晚,他们倚靠在华丽的屏风旁,悠闲地欣赏夜色,享受着难得的宁静。而当他们醉意朦胧地骑着马穿过花径时,马的嘶鸣声似乎在为分别增添了一丝伤感。

诗人随后提到,郑祥先的声名是通过他的文章得来的,而他在官场上也曾为郑祥先出谋划策,用笔砚为朋友助力。这既是对朋友才华的肯定,也暗示了两人在事业上的互相支持。

最后两句,诗人感叹郑祥先即将回到离家乡四千里的地方,而诗人自己只能通过梦境来想象朋友未来的辉煌。这既有对朋友远行的不舍,也流露出对自身无法同行的无奈。

整首诗词情感真挚,既有对友谊的珍视,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表达,让读者感受到分别时的复杂情绪,以及对未来的期盼与无奈。

赵嘏

赵嘏(约806年——约853年),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 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 留寓长安多年, 出入豪门以干功名, 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 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 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于任上。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