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中林子规啼,云是古蜀帝。蜀帝胡为鸟,惊急如罪戾。
一啼艳阳节,春色亦可替。再啼孟夏林,密叶堪委翳。
三啼凉秋晓,百卉无生意。四啼玄冥冬,云物惨不霁。
芸黄壮士发,沾洒妖姬袂。悲深寒乌雏,哀掩病鹤翅。
胡为托幽命,庇质无完毳。戚戚含至冤,卑卑忌群势。
吾闻凤凰长,羽族皆受制。盍分翡翠毛,使学鹦鹉慧。
敌怨不在弦,一哀尚能继。那令不知休,泣血经世世。
古风失中和,衰代因郑卫。三叹尚淫哀,向渴嘻流涕。
如因异声感,乐与中肠契。至教一昏芜,生人遂危脆。
古意叹通近,如上青天际。荼蓼久已甘,空劳堇葵惠。
谁闻子规苦,思与正声计。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名为《子规》,子规即杜鹃鸟,古人常用它来表达哀怨之情。诗中通过描绘子规在不同季节的啼叫,表达了一种深切的悲凉和无奈,同时也对当时社会的衰败和人们的痛苦进行了反思。

首先,诗人将子规的啼叫与古蜀帝联系在一起,暗示子规的哀鸣与历史中的悲剧有关。子规的叫声在不同季节中引发了不同的景象:春天时,它的叫声似乎让春色黯然失色;夏天时,密叶也无法掩盖它的哀鸣;秋天时,百花凋零,仿佛被它的啼叫所影响;冬天时,天空阴沉,万物显得凄凉。这些描写都展现了子规啼叫的强烈情感冲击,仿佛它的哀鸣能影响整个自然界。

接着,诗人提到子规的声音触动了不同阶层的人,无论是壮士还是妖姬,都因它的啼叫而感到悲伤。诗人甚至将子规与寒乌和病鹤相比,进一步加深了它的悲惨形象。子规的命运似乎注定是孤独和痛苦的,它的生命仿佛没有依托,只能在哀鸣中度过。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对比凤凰和子规的命运,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凤凰象征着高贵和统治,而子规则代表着被压迫和无奈。诗人质问,为什么子规不能像凤凰一样受到尊重,反而要承受无尽的痛苦?这种对比揭示了诗人对当时社会不公的愤慨。

最后,诗人感叹古代的风气已经失去了中和,社会陷入了衰败。子规的啼叫仿佛在提醒人们,这种痛苦和哀怨是代代相传的。诗人希望通过子规的声音,唤起人们对正道的思考和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子规的啼叫,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悲剧、社会不公和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诗人以子规为象征,揭示了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痛苦和无奈,同时也呼吁人们回归正道,寻找内心的平和与和谐。

鲍溶

鲍溶,字德源,生卒年、籍贯不详,元和四年进士,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晚唐诗人、诗论家张为著《诗人主客图》,尊鲍溶为“博解宏拔主”.将他与“广大教化主”白居易、“高古奥逸主”孟云卿、“清奇雅正主”李益、“清奇僻苦主”盂郊、“瑰奇美丽主”武元衡并列。为“六主”之一。宋代欧阳修、曾巩等对他的诗歌也颇为欣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