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北山游历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自然之美与闲适之情。诗中的“行行指木末,路逐飞云上”描绘了旅途中的景象:作者沿着山路前行,穿过树林,脚下的小路仿佛在追逐天上的云彩,给人一种轻盈、向上的感觉。这里的“木末”指的是树梢,象征着旅途的起点,而“飞云”则象征着高远的天空,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向往和旅途的乐趣。
接下来的“时登巨石憩,共听春泉响”则表现了作者在旅途中停下脚步,登上巨石休息的情景。此时,春日的泉水声在耳边回荡,仿佛在陪伴着作者。这泉水声不仅是自然的声响,更象征着大自然的生机与和谐,让作者感到宁静与愉悦。
“寻源竟莫穷,即事成幽赏”则是作者在寻找泉水源头时的感悟。他发现泉水的源头似乎无穷无尽,难以找到,但这并不影响他欣赏眼前的美景。这里的“寻源”不仅仅是寻找泉水的源头,也可以理解为对生活、自然乃至人生的探索。作者意识到,虽然有些事情无法穷尽,但眼前的一切已然美好,足以让人享受当下的宁静与满足。
整首诗通过描绘旅途中的自然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悠然态度。它告诉我们,有时候不必过分追求终极答案,享受眼前的美好才是最重要的。这种对自然的亲近和对生活的豁达,正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
黄溍
黄溍(1277年11月27日—1357年10月18日),字晋卿,一字文潜,婺州路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元代著名史官、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文思敏捷,才华横溢,史识丰厚。一生著作颇丰,诗、词、文、赋及书法、绘画无所不精,与浦江的柳贯、临川的虞集、豫章的揭徯斯,被称为元代“儒林四杰”。他的门人宋濂、王袆、金涓、傅藻等皆有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