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上林垍器
作灶长如丘,取土深于堑。
踏轮飞为模,覆灰色乃绀。
力疲手足病,欲憩不敢暂。
发窑火以坚,百裁一二占。
里中售高贾,斗合渐收敛。
持归示北人,难得曾罔念。
贱用或弃朴,争乞宁有厌。
鄙事圣犹能,今予乃亲觇(同上书卷一三)。
踏轮飞为模,覆灰色乃绀。
力疲手足病,欲憩不敢暂。
发窑火以坚,百裁一二占。
里中售高贾,斗合渐收敛。
持归示北人,难得曾罔念。
贱用或弃朴,争乞宁有厌。
鄙事圣犹能,今予乃亲觇(同上书卷一三)。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制作陶器的艰辛过程,以及陶器从生产到销售的完整链条,最后借物抒怀,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者和世事百态的深刻观察。
前四句像纪录片镜头一样,带我们走进陶器作坊:工匠们堆起小山般的土灶,挖出深沟取陶土。他们脚踩转轮让陶胚飞快成型,烧制后陶器表面呈现出深青带红的颜色。这里用"飞"字生动展现了陶轮转动的速度,"绀"字则精准捕捉了窑变后的独特釉色。
中间六句笔锋转向劳动者的艰辛:工匠们手脚磨破也不敢休息,烧窑时成品率极低("百裁一二占"),好不容易烧成的陶器,先被本地商人低价收购,再被转运贩卖。这里"斗合渐收敛"用装斗计量暗示商人的精明算计,揭示了手工业者被中间商剥削的现实。
最后四句形成强烈反差:北方人把这些陶器当宝贝,而当地人却嫌它们粗糙。最妙的是结尾两句——作者突然跳出叙述,感慨道:连圣人都关注这些"鄙事",而我今天亲眼所见才真正理解。这种从具体事物上升到人生感悟的写法,让普通的制陶过程有了思想深度。
全诗就像一组连环画,既有"制陶流程图"的纪实性,又包含"民生观察报告"的社会性,最后升华成"生活启示录"的哲理性。作者用白描手法让我们看到:每一件平凡器物背后,都凝结着劳动者的汗水,隐藏着复杂的社会关系。这种对日常事物的深度挖掘,正是这首诗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谢景初
(1020—1084)杭州富阳人,字师厚,号今是翁。谢绛子。仁宗庆历六年进士。知余姚县,禁民私煮盐,以增课税;又筑海塘以御潮。历通判秀、汾、唐、海诸州,迁湖北转运判官,成都府提刑。神宗熙宁初,上疏反对青苗、免役等法,遭劾免。博学能文,尤长于诗。有《宛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