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辛以苏文忠所撰司马文正公神道碑见示属题其后

丰碑纪功日磨砻,谀墓之文苦充栋。
谁欤日星照两间,其人其文交引重。
涑水学术醇乎醇,古三不朽萃一身。
宣仁临朝拜仆射,如旱而雨寒而春。
惜哉公年未中寿,天不慭遗保元祐。
臣轼秉笔无愧辞,道媲周程业韩富。
憸人无何报复恣,发冢斲棺诞无忌。
豚鱼可格独不孚,豺虎畀食此亦弃。
党人碑立龟趺蹲,以公名冠端礼门。
元符贵人糊面目,不及石工公道存。
等片石耳镌刻异,一荣一辱分仇恩。
呜呼公之精神在穹壤,是非颠倒凭群枉。
当时魑魅空横行,千秋麟凤同瞻仰。
仆碑磨文文不磨,皇统复立金山河。
洛阳铜驼那可问,宫邻金虎终如何。
此碑七百余年久,曾入虞山孟津手。
附骥谁知已续貂,文采风流付刍狗。
磨兮不磷涅不淄,芒寒色正典诰辞。
淋漓元气自往复,可式浮诡抚衰疲。
亦有生斋今守藏,示我遗碑遥怅望。
二童一马万人环,天下安时注意相。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讲述司马光神道碑的故事,表达了对历史人物评价的思考。全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1. 开篇先写碑文的珍贵:说这块碑经过精心打磨,但世上阿谀奉承的墓志铭实在太多。只有像司马光这样人品和文采俱佳的人,才配得上这样的碑文。

2. 赞美司马光的成就:说司马光的学问纯正,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都做到了。他在宣仁太后时期当宰相,就像久旱逢甘雨、寒冬遇春天。可惜他寿命不长,没能保住元祐年间的盛世。

3. 讲述碑文的波折:苏轼为司马光写的碑文本来很公正,但后来小人得势,不仅毁坏司马光的坟墓,还把司马光名字刻在"党人碑"上侮辱他。但公道自在人心,连刻碑的石匠都比那些权贵有正义感。

4. 表达历史评价的思考:说司马光的精神永存,虽然当时坏人横行,但千秋万代后人都会敬仰他。碑文可以被磨掉,但文章的精神不会消失。

5. 最后写碑的流传:这块碑历经七百多年,曾被多位名人收藏。现在作者看到这块碑,想起司马光当年受人爱戴的景象,感慨天下太平时人们最需要这样的好宰相。

全诗通过一块碑的命运,告诉我们:真正伟大的人,即使一时被污蔑,最终历史会还他公道。那些靠权势欺压人的,终究会被历史淘汰。诗中用"如旱而雨寒而春"这样生动的比喻,让读者感受到司马光的可贵;用"豺虎畀食"这样形象的词语,表达对小人的痛恨。最后"天下安时注意相"这句话点明主旨:太平盛世最需要的就是司马光这样的贤相。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