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形象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坚守本心的精神追求。
首句“附热衔泥不足言”,借用燕子附热衔泥的习性,讽刺那些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行为,认为这些不值得称道。这里“附热”指的是依附权贵,“衔泥”则象征着为利益忙碌。诗人认为,这种行为毫无意义,也不值得赞扬。
接下来“尔来杖锡亦纷然”,提到“杖锡”,即僧人手持锡杖,象征着修行和超脱。但诗人指出,如今连修行者也变得浮躁不安,纷纷追逐世俗的繁华。这里暗含对世风的批评,表明即使是修行者,也难以摆脱世俗的诱惑。
第三句“不趋鑪炭趋寒谷”则是一个转折,诗人表达了自己的选择:不随波逐流,不去追逐那些炙手可热的权势和利益,而是选择走向“寒谷”,即远离喧嚣、清净冷寂的地方。这里的“寒谷”象征着一种清贫、淡泊的生活态度,与“鑪炭”(火热的权势)形成鲜明对比。
最后一句“青白於中觉汝贤”,总结全诗的主旨。诗人认为,只有保持内心的清白和纯洁,才能真正体现出自己的高尚品格。这里的“青白”象征着清廉和正直,而“汝贤”则是对那些坚守本心、不随波逐流的人的赞美。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批判和对清高品格的追求。它鼓励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坚守内心的清白与正直,追求一种超越物质利益的精神境界。
唐仲友
(1136—1188)宋婺州金华人,字与政,号说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进士,为西安主簿。三十年复中博学宏词科。历建康府学教授、秘书省正字。上万言书论时政,孝宗纳之,召除著作佐郎,出知信州、台州。治政理财颇有建树,为学多与朱熹相左。后为朱熹劾罢。归而益肆力于学,著述颇丰。有《六经解》、《诸史精义》、《帝王经世图谱》、《九经发题》、《陆宣公奏议解》、《天文详辨》、《地理详辨》、《愚书》、《说斋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