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岭
南都拥孱王,宵小日以昵。
烽火逼长淮,国步谁与恤。
北平史道邻,涕泣争朝失。
一朝忤权贵,窜身遂远出。
诸镇夙鸱张,乃命公统率。
黑风卷地来,日薄天无色。
慷慨独登陴,风云怒咤叱。
坏云压城摧,誓奋常山舌。
偏裨觅净土,卜兆梅花窟。
兴亡本由天,马阮何足责。
至今花数点,乃人泪所结。
铁干撑风霜,表公岁寒节。
烽火逼长淮,国步谁与恤。
北平史道邻,涕泣争朝失。
一朝忤权贵,窜身遂远出。
诸镇夙鸱张,乃命公统率。
黑风卷地来,日薄天无色。
慷慨独登陴,风云怒咤叱。
坏云压城摧,誓奋常山舌。
偏裨觅净土,卜兆梅花窟。
兴亡本由天,马阮何足责。
至今花数点,乃人泪所结。
铁干撑风霜,表公岁寒节。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明朝末年一位忠臣史可法的故事,背景是明朝即将灭亡的动荡时期。
诗的开头说南京拥立了一个软弱的皇帝(南明弘光帝),奸臣们整天围着皇帝拍马屁。敌人已经打到淮河一带,国家危在旦夕却没人关心。这时候北平来的史可法(史道邻是他的号)在朝廷上痛哭流涕地劝谏,结果得罪权贵被贬出京城。
中间部分描写史可法被派去统领那些骄横的军阀,形势就像黑风压城般危急。史可法独自登上城墙,像唐朝忠烈颜真卿(常山舌的典故)一样誓死抗敌。他的部下为他寻找安葬之地,选中了梅花岭。
最后诗人感叹:国家兴亡是天意,马士英、阮大铖这些奸臣不值得多提。现在岭上的梅花,就像是人们怀念的泪水凝结而成。梅花在风霜中挺立,正象征着史可法坚贞不屈的气节。
这首诗的亮点在于:
1. 用"黑风卷地"等形象比喻展现危急形势
2. 通过"慷慨登城"等动作描写突出忠臣形象
3. 结尾用梅花作比,既点题又升华主题
4. 全诗充满悲壮感,读来令人动容
诗人通过史可法的故事,歌颂了忠贞报国的精神,也暗含了对明朝灭亡的痛惜。梅花岭这个地名被赋予了特殊意义,既是实指,也象征着忠臣的高洁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