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僧人清净无扰的生活方式的羡慕。
首句“独羡为僧者,尘缘不到门”直接点出了作者的心声:他特别羡慕那些成为僧人的人,因为他们远离了世俗的纷扰,尘世的烦恼无法打扰到他们的清净。
接下来的两句“采薪松落子,移径竹生孙”则通过具体的动作,展现了僧人的日常生活。他们在松树下捡柴火,松子自然落下;他们移动小径,竹子便在那里生长出新的竹笋。这些细节描绘了僧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活简单而充满生机。
“古井汲云气,寒山招月魂”这两句则带有更多的象征意味。古井中汲出的不仅是水,还有云气,象征着僧人内心的纯净与高远;寒山召唤月魂,则表现了僧人与自然的共鸣,仿佛能够与天地精神相通。
最后两句“犹怜生死海,应□出前村”则表达了作者对僧人生活的更深层次理解。僧人虽然远离了尘世的烦恼,但他们依然关心着生命的本质和生死的大问题。他们走出前村,可能是为了传播佛法,帮助更多的人超脱生死之苦。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僧人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表达了作者对清净无扰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生命本质和生死问题的深刻思考。它让我们看到了僧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他们对生命意义的独特领悟。
陈松龙
陈松龙,字应初,号三屿,闽县(今福建福州)人。理宗绍定二年(一二二九)进士。官大理寺司直。事见《淳熙三山志》卷三二。今录诗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