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远离喧嚣、享受宁静生活的画面。
前两句“万籁不在耳,寂寥心境清”是说,耳边听不到任何嘈杂的声音,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内心也因此变得清澈、平和。诗人用“万籁”代表所有自然的声音,而“不在耳”则强调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感。
后两句“无妨数茎竹,时有萧萧声”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宁静中的趣味。虽然诗人追求安静,但并不是死寂,而是有选择地保留了一些自然的声音——比如几根竹子被风吹动的沙沙声。这种细微的声响不仅不会打破宁静,反而让环境更显幽雅,也让心境更加悠然自得。
整首诗的魅力在于它展现了一种简单却深刻的生活态度:真正的宁静不是与世隔绝,而是在纷扰中保持内心的平和,并懂得欣赏生活中细微的美好。竹子在这里不仅是景物,更象征着高洁、坚韧的品格,而“萧萧声”则让静中有动,让孤独变得生动而有韵味。
诗人用最朴素的语言,传递出了一种超然物外的闲适,让读者也能感受到远离喧嚣、回归自然的轻松与愉悦。
施肩吾
施肩吾(780-861),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进士,唐睦州分水县桐岘乡(贤德乡)人,字希圣,号东斋,入道后称栖真子。施肩吾是杭州地区第一位状元(杭州孔子文化纪念馆语),他集诗人、道学家、台湾第一个民间开拓者于一身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