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鹊踏枝》描绘了一种深沉的思念与无奈的情感,充满了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开篇“扑尽流萤花底露”,以扑萤的动作,暗示主人公在夜晚的孤独与无聊。流萤象征着短暂的光芒,花底露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整体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忧伤的氛围。
“消息沉沉,银汉应难渡”,表达了主人公对远方消息的渴望,但“银汉”(银河)的阻隔让他感到难以跨越。这里的“银汉”不仅是地理上的距离,更是心理上的隔阂,暗示了彼此的思念难以传达。
“容易一来堪再误,楼头剩有三通鼓”,主人公感叹时间的流逝,好不容易有了见面的机会,却又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楼头的鼓声提醒他,夜深了,机会再一次溜走,心中的遗憾愈发浓烈。
“何夕能将今夕补”,主人公渴望能弥补这个错过的夜晚,但现实却是无情的。他幻想“遣鹤为媒”,用仙鹤作为信使去传递思念,但却“翻把青鸾阻”,青鸾(传说中的神鸟)反而成了阻碍,暗示着愿望的再次落空。
最后,“闷剔兰膏谁与诉,知他也只和衣卧”,主人公在孤独中剔弄着兰膏(灯油),心中满是无处诉说的愁闷。他知道,远方的那个人或许也和他一样,和衣而卧,思念着彼此,但却无法相见。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主人公在漫长夜晚中的孤独、思念与无奈。读者可以感受到那种无法言说的相思之苦,以及时空阻隔带来的深深遗憾。这种情感跨越了时代,依然能引起现代读者的共鸣。
顾贞观
顾贞观(1637-1714)清代文学家。原名华文,字远平、华峰,亦作华封,号梁汾,江苏无锡人。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四世孙。康熙五年举人,擢秘书院典籍。曾馆纳兰相国家,与相国子纳兰性德交契,康熙二十三年致仕,读书终老。贞观工诗文,词名尤著,著有《弹指词》、《积书岩集》等。顾贞观与陈维嵩、朱彝尊并称明末清初“词家三绝”,同时又与纳兰性德、曹贞吉共享“京华三绝”之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