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辽后(三首)

辽河亘千古,西从桑乾来。
巫闾复中断,碛戍乃南回。
胡人下饮马,箭血流高台。
寒云昼不张,白沙积崔嵬。
弯弓行伍儿,饥寒手不开。
愿言东至海,相越隔龙堆。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古代边疆战场的景象,充满了苍凉和悲壮的情感。

首先,诗人提到辽河,这条河流自古以来就存在,象征着时间的久远和历史的厚重。辽河从西边的桑乾地区流来,暗示着边疆的地理位置。接着,诗人提到巫闾山,这座山在辽河中间断裂,象征着自然的阻隔和分离。碛戍指的是边疆的军事要塞,南回则表示边疆的南移。

然后,诗人描绘了胡人(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称呼)在战场上饮马的场景,箭血流淌在高台上,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惨烈。寒云和白沙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战场的荒凉和寒冷,让人感受到战争的艰苦环境。

诗人还提到弯弓的士兵,他们饥寒交迫,手都冻僵了,无法拉开弓箭。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士兵们在战场上的艰难处境,也表达了诗人对他们命运的同情。

最后,诗人表达了想要东行至海的愿望,但龙堆(可能指高山或险阻)的阻隔,使得这个愿望难以实现。这句话既是对边疆将士命运的感叹,也暗含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边疆战场的环境和士兵的艰苦生活,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诗中的意象和情感都非常鲜明,让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边疆将士的艰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