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秋夜独处时的孤寂与思念,画面感很强,情感细腻。
前两句"暗壁寒螀聚夜愁,孤灯相忆话绸缪"勾勒出一个冷清的夜晚场景:昏暗的墙角传来寒蝉的鸣叫,仿佛在诉说夜的忧愁;孤独的灯光下,诗人回忆着过去与友人促膝长谈的温馨时光。"绸缪"在这里指亲密交谈的样子,通过对比现在的孤独和往日的热闹,更显出此刻的寂寞。
后两句"雁来不接西风字,又见黄花老却秋"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诗人盼望着大雁能带来远方友人的书信,却始终未能如愿;眼看着菊花渐渐凋零,才惊觉秋天已经快要过去。这里用"西风字"代指书信,"黄花老却秋"则形象地表现了时光流逝的无奈。
整首诗通过寒蝉、孤灯、大雁、菊花等典型秋日意象,将思念之情与季节变化巧妙结合,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诗人没有直接说"我很孤独",而是用这些具体的景物和细节,让读者自己体会到那份挥之不去的愁绪,这正是古典诗词含蓄动人的魅力所在。
刘黻
(1217—1276)温州乐清人,字声伯,号蒙川、质翁。少读于雁荡山僧寺,理宗淳祐十年试入太学。以上书忤执政,安置南安军。及还,复极言政治得失。以材署昭庆军节度掌书记,由学官试馆职。历监察御史,改正字,官至吏部尚书兼工部尚书、中书舍人。元兵陷临安,陈宜中谋拥二王,迎黻共政,行至罗浮病卒。有《蒙川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