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亭柳
能置田庄。买得浮桑。蓬莱路做清凉。渐渐成作用,昆仑上、别有嘉祥。
每岛各开三户,殊名号、九般房。渐见初阒寂生祖,次通长聚见元阳。
流转遇明堂。好看炎炎景,这毗邻、现出亮光。处此安居已定,住瀛洲、是仙乡。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山亭柳》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的仙境,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远离尘嚣、安宁祥和的世界。
首先,诗人提到“能置田庄。买得浮桑。”这里表达了拥有自己的一片土地,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的愿望。浮桑可能指的是传说中的神树,象征着长寿和美好。
接着,“蓬莱路做清凉”中的蓬莱是传说中的仙山,象征着远离尘世的清净之地。诗人希望在这样的地方找到心灵的慰藉和安宁。
“渐渐成作用,昆仑上、别有嘉祥。”昆仑山是神话中的神山,象征着高远和神圣。诗人相信在这样的地方,会有吉祥和美好的事物出现。
“每岛各开三户,殊名号、九般房。”这里描绘了一个小岛上的生活,每户人家都有自己的特色,房屋也有不同的风格,展现了多样性和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渐见初阒寂生祖,次通长聚见元阳。”诗人感受到了一种从寂静中生长出来的力量,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力量逐渐汇聚,象征着生命的勃发和希望的延续。
“流转遇明堂。好看炎炎景,这毗邻、现出亮光。”明堂是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地方,象征着光明和希望。诗人在这里看到了一片明亮的景象,仿佛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最后,“处此安居已定,住瀛洲、是仙乡。”瀛洲是传说中的仙境,诗人在这里找到了心灵的归宿,过上了如神仙般的生活。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一个理想中的仙境,表达了诗人对安宁、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生命和希望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世界的超越。
王哲
(1112—1170)咸阳人,道士,初名中孚,字允卿。熙宗天眷初应武举,改名德威,字世雄;海陵王正隆四年学道,改名,字知明,号重阳子。倜傥尚义,不拘小节,好属文,才思敏捷。学道后往来终南山一带,曾在终南县南凿穴而居。后至山东崳山全真庵。所创教派名全真道。马丹阳、丘长春、王玉阳、郝广陵、谭处端皆其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