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第五相公登鄱阳郡城西楼
茂德为邦久,丰貂旧相尊。发生传雨露,均养助乾坤。
晓肆登楼目,春销恋阙魂。女墙分吏事,远道启津门。
湓浦潮声尽,钟陵暮色繁。夕阳移梦土,芳草接湘源。
封内群甿复,兵间百赋存。童牛耕废亩,壕木绕新村。
野步渔声溢,荒祠鼓舞喧。高斋成五字,远岫发孤猿。
一顾承英达,多荣及子孙。家贫仍受赐,身老未酬恩。
属和瑶华曲,堪将系组纶。
晓肆登楼目,春销恋阙魂。女墙分吏事,远道启津门。
湓浦潮声尽,钟陵暮色繁。夕阳移梦土,芳草接湘源。
封内群甿复,兵间百赋存。童牛耕废亩,壕木绕新村。
野步渔声溢,荒祠鼓舞喧。高斋成五字,远岫发孤猿。
一顾承英达,多荣及子孙。家贫仍受赐,身老未酬恩。
属和瑶华曲,堪将系组纶。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耿湋写给一位退休高官(第五相公)的应和之作,通过描绘鄱阳城楼上的所见所感,展现了战乱后民生复苏的景象,同时表达了对恩人的感激之情。
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1. 开篇赞颂(前四句) 用"茂德""丰貂"等词赞美这位官员长期为官德高望重,像及时雨般造福百姓,治理有方。这里把好官比作滋润万物的雨露,形象生动。
2. 登楼所见(中间大部分) 诗人站在城楼上看到: - 近处:城墙分隔办公区,道路通向码头 - 远处:鄱阳湖潮声渐息,钟陵山暮色渐浓 - 更远处:夕阳下的沃土连接着湘江源头 - 民生景象:百姓休养生息,虽赋税繁重但农田复耕("童牛耕废亩"),新村重建("壕木绕新村"),渔民欢歌,祠堂祭祀热闹
这些画面像一组电影镜头,由近及远展现战乱后的复苏景象,特别是"童牛耕废亩"说明连小牛都下地干活,可见重建的艰辛。
3. 结尾感恩(最后六句) 诗人自谦地表示:自己家贫受恩惠,如今年老还未报恩。把对方比作美玉("瑶华"),说这首诗配不上对方的功绩。这种谦逊态度更显真情实感。
全诗亮点: - 用"晓肆登楼目"等白描手法,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 "夕阳移梦土"等句将现实与想象结合,富有诗意 - 通过具体生活场景(耕田、捕鱼、祭祀)反映社会复苏 - 在赞颂中不失真实,既写民生改善也不避讳"兵间百赋存"的沉重
这首诗就像一幅水墨长卷,既有壮丽山水,也有市井烟火,更饱含文人知恩图报的真挚情感。
耿湋
耿湋 [唐] (约公元七六三年前后在世),字洪源,河东(今属山西)人,唐代诗人。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约公元七六三年前后在世,大历十才子之一。登宝应元年进士第,官右拾遗。工诗,与钱起、卢纶、司空曙诸人齐名。湋诗不深琢削,而风格自胜。集三卷,今编诗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