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泉为子元何少宰作次厓翁韵

出堂古书带新注,时时传向人间去。
山中有水名燕泉,护绕山人注书处。
堂前洗砚动回塘,墨沈涓涓欲滥觞。
积流到海变海色,河伯天吴惊大方。
山人为霖蹑台省,手挹天瓢入虚洞。
稿枯萎薾足沾濡,困暍沈痾快凉冷。
忽忆泉头书满家,莲开鱼泳近横槎。
眼前用世功已就,镜里流年鬓未华。
试问登崇何岁月,童年文击南宫节。
今古勋庸校蚤迟,燕泉大与磻溪别。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山林的学者(山人)通过著书立说造福人间的故事,同时暗喻人生追求与自然境界的融合。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1. 学问传播如清泉流淌(前八句) 诗中用"燕泉"比喻学者的学问——山间清泉既象征纯净的知识,又暗示学问源头。洗砚台的水染黑池塘、墨汁像小溪般流淌,形象化地表现学问从个人书斋逐渐扩散,最终汇入知识海洋("变海色"),连水神都为之震撼。这里把抽象的知识传播过程,用具象的水流画面展现出来。

2. 济世情怀似甘霖普降(中间四句) "为霖"二字点明学者从隐居到出仕的转变,他带着山泉般的纯净初心进入官场("蹑台省"),像用天降甘霖滋润枯萎草木般救治百姓困苦。这里把官员造福百姓比作及时雨,显示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

3. 人生境界的圆满(后八句) 通过对比手法展现理想人生:虽然已在朝堂建功立业("用世功已就"),但依然保持泉边读书时的赤子之心("镜里流年鬓未华")。最后用姜子牙磻溪垂钓的典故作反衬,强调这位学者比姜子牙更早实现抱负,突出其人生价值的独特性。

全诗巧妙融合"水"的意象群(泉、墨、雨、海),把读书、著书、用书的过程自然串联,展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修身-济世-归真"的理想人生轨迹。语言上既有"墨沈涓涓"的细腻描写,又有"河伯天吴惊大方"的磅礴气势,形成张弛有度的节奏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