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夏日游览九龙岩的所见所感,用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感受,展现了山岩的壮美和清凉。
开头两句直接点出九龙岩的特点:山岩高耸突兀,古老而充满灵性,沿着曲折的石阶向上攀登。这里用"突兀"和"纡回"两个词,一横一纵,勾勒出山势的立体感。
三四句写登山时的体感:因为地势幽深,竟忘记了夏日的酷热;陡峭的岩壁上云雾缭绕,反而让人心生欢喜。这里通过"忘日烈"和"喜云蒸"的对比,巧妙表现了山中与山外的温差,也透露出作者避暑的惬意心情。
五六句是山顶和山脚的风景:峰顶的池塘像月亮一样圆润清澈,山脚下的溪水冰凉得仿佛要结冰。这两句用"池如月"和"水欲冰"的比喻,既写出视觉形象,又传达触觉感受,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最后两句写作者的感慨:在可以刻字的地方,抚摸着岩石,想刻下"中兴"这样的大字。这里的"中兴"可能暗含对国家振兴的期盼,使单纯的山水游记多了份家国情怀。
全诗就像一组镜头,从登山过程到山顶风光,最后落笔于人生感慨。语言清新自然,比喻贴切,让读者既能感受到夏日山林的清凉,又能体会作者寄情山水时的深沉思考。最妙的是,诗人把酷暑中的一次登山,写得如此清凉惬意,这种反差正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刘梦符
刘梦符,字衡之,耒江(今湖南耒阳)人。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以迪功郎充零陵县丞。事见《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