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香 秋蛩
西风响碎、向侯馆空帏,唤愁惊睡。
又是荒台草羃,故宫门闭。
年年不少伤心事,傍潘郎、鬓丝提起。
怕分明语,凄凄切切,又低低地。
料思妇、寒生孤被,正月暗莓墙,雨侵苔砌。
恨缕情丝,宛转弄梭声里。
回肠那织回文字,但声声、促教憔悴。
又谁怜我,荒村野宿,瘦吟灯底。
又是荒台草羃,故宫门闭。
年年不少伤心事,傍潘郎、鬓丝提起。
怕分明语,凄凄切切,又低低地。
料思妇、寒生孤被,正月暗莓墙,雨侵苔砌。
恨缕情丝,宛转弄梭声里。
回肠那织回文字,但声声、促教憔悴。
又谁怜我,荒村野宿,瘦吟灯底。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以秋夜蟋蟀的鸣叫声为线索,描绘了一幅充满孤寂与思念的深秋画卷。
上片从蟋蟀声切入,写它在西风中破碎的鸣叫,惊醒了空荡旅馆里难以入眠的愁人。荒废的宫台、紧闭的朱门,这些衰败景象与潘岳(潘郎)斑白的鬓发相互映衬,暗示着年复一年的伤心往事。蟋蟀声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就像在欲言又止地诉说着什么,这种时高时低的鸣叫更添凄凉。
下片转向想象:独守空房的思妇听到这声音,在月光暗淡的莓墙下、雨打青苔的台阶旁,蟋蟀声与织布机声交织,将她的情思编织成无法寄出的回文诗(一种能回环诵读的诗)。每一声鸣叫都在加速她的憔悴。最后词人突然将镜头拉回现实——在这荒村野店的灯下,消瘦的自己正在独自吟诗,又有谁来怜惜呢?
全词最妙处在于三重镜像:蟋蟀声勾起游子愁绪→想象蟋蟀声引发思妇幽怨→最终落回无人怜惜的自身。这种"声中有画,画外有声"的写法,把秋虫鸣叫、历史兴衰、个人漂泊三者完美融合,就像用声音织就了一张无形的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