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厅睹论事叟

扰扰厅前走羸瘵,中有老人扶杖拜。
天公霹雳耳不闻,犹为子孙争地界。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令人心酸的场景:在官府大厅前,一群瘦弱病态的人来回奔走,其中有个拄着拐杖的老人颤巍巍地下跪。诗人用强烈的对比手法,展现了两个触目惊心的细节:

第一,老人耳朵聋得连雷声都听不见,却还在为子孙争夺地界。这里用"天公霹雳"的夸张手法,突出老人耳聋程度之严重,与他执着争地的行为形成荒诞反差。

第二,老人自己已经风烛残年("羸瘵"指瘦弱多病),却仍为后代利益拼命。通过"扶杖拜"这个动作细节,既表现老人的衰老无力,又暗示他对官府的卑微乞求。

全诗短短四句,像一幕讽刺短剧:官府大厅前上演着百姓的生存挣扎,老人听不见自然界的雷声,却深陷人间利益的纠葛。诗人没有直接批判,但通过这个典型场景,暗讽了当时土地纠纷的普遍性,以及底层百姓在利益争夺中的无奈与悲哀。最可悲的是,这种争斗甚至延续到丧失基本生存能力的老人身上,暗示这种社会矛盾已病入膏肓。

施肩吾

施肩吾(780-861),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进士,唐睦州分水县桐岘乡(贤德乡)人,字希圣,号东斋,入道后称栖真子。施肩吾是杭州地区第一位状元(杭州孔子文化纪念馆语),他集诗人、道学家、台湾第一个民间开拓者于一身的历史人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