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和

东南文物古遗馀,不料冠绅忽弃如。
门外逢人作胡跪,官中投牒见番书。
谁教天女解作俑,欲倩渔郎寻卜居。
更欲久留观此世,昌黎此语倍愁予。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又和》通过描述一些古代文化遗物和习俗被弃置的现象,表达了诗人对文化传承的担忧和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首先,诗人提到东南地区有许多古代文化遗物,但如今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却被人们忽视甚至丢弃,这让他感到意外和惋惜。他用“冠绅”来代表那些本应保护和传承文化的有识之士,却发现他们似乎也对这些遗物不再重视。

接着,诗人描绘了一个场景:在门外,他遇到有人做出胡跪的动作,这可能是指一些外来文化或习俗的传入。而在官府中,他看到有人投递的文书使用番书(外族文字),这进一步说明外来文化的影响正在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诗人感叹,是谁让天女(象征美好文化)变成了作俑(制作陪葬俑的人)?这里他可能是在隐喻文化的衰落或被扭曲。他想要请渔郎(象征民间力量)帮忙找到一个可以安居的地方,暗示他希望在民间寻找文化传承的希望。

最后,诗人引用韩愈的话,表达了他想要长久留在这个世界上,继续观察和体验这个时代的愿望,但这也让他感到更加忧愁。他担心文化的衰败,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忧虑。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文化遗物被弃置、外来文化影响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文化传承的深切忧虑和对时代变迁的复杂情感。他既希望能继续观察和体验这个时代,又对文化的未来感到不安。

萧立之

萧立之(一二○三~?)(生年据本集卷下《壬午元日试笔……》“年似渭滨人样子”、“记前壬午甫能冠”推定),原名立等,字斯立,号冰崖,宁都(今属江西)人。理宗淳祐十年(一二五○)进士。历知南城县,南昌推官,通判辰州。宋亡归隐。有《冰崖诗集》二十六卷,已佚。明弘治十八年九世孙敏辑刊《冰崖公诗拾遗》三卷。事见本集末附萧敏《识后》,明嘉靖《赣州府志》卷九有传。萧立之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明弘治十八年刻本为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0